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引导法”
“一堂课是否成功,关键看教师的引导。”记得实习时的指导老师如此告诉我们。一个教师对于课堂的作用,宛如行军布战,运筹帷幄。如何让学生将知识透彻地吸收,关键就看教师的引导。
何谓引导?带领启发诱导便为“引导”。
然而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却扎扎实实地考验着一名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课堂随机应变能力及操控组织课堂的能力。而引导的方法却是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积累的。在此,我想就自己在短暂的一年教学但收获颇丰的语文从教过程中浅悟到的一些引导方法作简要分析,希望各位老教师们能多多指正,也希望它能够为尚在实习及初上讲台的“准老师”们提供一点参考。
我认为语文教学“引导”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 问题引导法
这种方法是所有教学中最常用也最有效的一种引导方式。如何让学生读懂课文,从哪个方面读懂课文,通过思考问题是最直接也最快捷的方式。但是问题不能随意提,必须斟酌再三,否则就会让学生产生误解,答非所问。所以教师的提问语言一定要贴近学生,不能生涩难懂。初入教学时,我就时常用一些以为自己能懂的语言向学生提问,问题的提及面也特别大。譬如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就引用到许多与诗人有关的词句来说明,忽略了学生可能并没有在课外阅读过,所以他们不知老师所云,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现在我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对学生提问,听懂问题后,发言的同学也多起来,听课的理解程度也大幅度提高,课堂气氛也变得生龙活虎起来。
(二)公式引导法
在语文教学中,其实不妨采用其他学科的一些教学方式,就像数学学习中有许多定理、公理,讲授之后,学生便可以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其实,语文教学中也可以依样画葫芦。
在讲授初二人教版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也比较明显。由于新闻体裁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一种新奇心理。我便利用这一点,鼓励他们争取当上一名小记者,让他们自己发掘新闻与以前学过的其他记叙文之间的差异之处。学生们很快就发现课文这两则新闻除课文题目之外多出了小标题、通讯社名字等明显部分。于是我便利用他们自己的发现,趁机将新闻的基本构成要素(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交待给了他们。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了新闻和其他记叙文的差异,也方便了他们对所有新闻的阅读。只要他们对新闻结构了然在胸,他们便可以像代入公式计算结果一样,可以轻松分析课文中的新闻构成要素具体是哪些部分了。
在近两年的中考题中,对新闻标题、导语的考试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中考对新闻考察要求的增大,只要学生们能识记新闻的基本结构包括记叙的六要素,对于书本以外的新闻阅读掌握起来也能轻松许多。经过几次测验,我发现虽然这种公式教学与现今的语文教学素质化相比,的确生硬许多,但是学生理解、识记起来,活学活用起来却相对容易得多。
(三)事例引导法
在初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时常觉得许多问题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所以许多学生反映有些内容没有听懂。经过一年来的摸索,我发现在课堂教学中的许多瓶颈处不妨把自己以前的学习经验传授给学生,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譬如在讲授文言文单元课文的时候,我总担心学生无法在课堂中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无法顺利对文言词句进行翻译,经过几次测验还是许多学生始终没能掌握。针对这种情况,我将自己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给了他们――文言现象归纳本。我要求每一位学生必备一本文言现象归纳本。学习一篇古文,教师示范如何归纳重要文言现象,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词异义、成语及特殊句式等。教师示范一到两次,学生自然形成习惯,对文言现象的印象也有了加深,同时也减轻了考试复习的负担,学生也容易接受。
(四)范例引导法
随着年级提高,学科知识难度增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也越来越趋向两极化,发言人数也大大减少。那么如何能让语文课堂继续活跃起来?让学生自主活动起来?我不太喜欢沉闷的课堂,既让许多学生容易走神开小差,又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作为教师的我时常自己示例复述故事开头或试分析人物的一种性格等以起带头作用。有了老师作表率,学生也就放松了许多,踊跃发言起来了。
我在教学《芦花荡》一课时,就深刻体会到了这种引导方式的益处。
《芦花荡》是“白洋淀”派作家孙犁的小说,在引导学生回忆起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并自读课文之后,我要求学生自行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故事情节。一听到老师提出问题,全班同学立马陷入了沉默。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复述故事,以前原本喜爱发言的同学也没有举起手来。为了打破这种僵局,我立马招呼全班同学听我示范复述,我便以一种非常随意的“评书”方式(学生们听到我这样复述,放下心来津津有味地听起来)开始复述:“话说白洋淀被小鬼子围了,几百个鬼子架起机枪、炮台,严密封锁,企图把我们的部队困死在苇塘里。谁知咱队伍里有一个自尊自信的老英雄――老头子,他深谙水性,一到夜晚便潜进月色,神不知鬼不觉地给咱队伍运送粮食。咱们的队伍呵,那精神劲儿!有一天,老头子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要护送两个小女孩到苇塘里的部队里……”讲到这儿,我蓦然打住,反应快的孩子马上便领悟到“原来这就是复述啊”,立马觉得问题简单起来,胆子大的已经举手了,这一堂课虽然没有讲到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却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了深刻的了解,为后来分析人物性格打下了基础,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我个人认为教师适时的示例引导,对于启发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除了以上所说的一些我常用的引导教学的方法,我还针对学生的两极分化情况,采用了学生互助引导的方法,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辅导相对较差的同学。毕竟学生之间的语言更为亲和,也更能够互相交流沟通,所以让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学习,对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理解能力都有所裨益。
这些粗浅的引导方式都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所使用到的,对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当然其中肯定还有许多不足,需要完善,希望各位老师能多多指正。
|